您当前位置:景德镇市昌河实验小学 >> 教研园地 >> 教师论文 >> 浏览文章

作文中场景描写漫谈

发布时间:2015年04月09日



作文中场景描写漫谈
昌河实验小学  张婷婷
    “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,工作的需要,生活的需要。”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的话告诉我们:作文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。小学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习作的专门技能,更要培养学生习作的基本能力和习惯。着眼于学生主体的终身发展,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整体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上。我在习作训练中,遵循儿童的生理、心理特点,循序渐进,扎扎实实进行习作训练,让学生享受到成功习作的喜悦。现以作文中“场景描写”为例,谈谈自己的看法。
    一、寻找话题,谈话导入,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。
    任何一次习作安排,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:即让学生通过每一次习作训练,逐步提高习作能力,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,能够真正满足学习、工作和生活的需要。这就要求教师进行习作指导时,一定要在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和兴趣上下功夫,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,让他们在作文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驰骋,学生才会感到愉悦,从而产生欲望,对作文萌生兴趣。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,有了兴趣,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,这对做任何事情都如此。我在进行“写一个场景”的习作指导时是这样激趣导入的“在学校,在街头,在教室,在集市等许多地方,常常会有许多有意思的场景。如运动场上的龙腾虎跃,夜晚街头的霓虹灯闪烁,游乐场里的欢声笑语,以及集市里的讨价还价。我们的生活中,正因为有了这些,才显得如此的多姿多彩,丰富无比。今天,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道用手中的笔,去描绘一道道亮丽的生活场景。”习作训练前的谈话入题,对学生能否顺利进行习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因此,习作训练时一定要在谈话入题上巧妙构思,谨慎开口,真正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。
    二、提供机会,让学生走向社会,观察生活,做好笔记。
    写作的材料,无非来源于所历所见所闻。应该注重对其观察能力的培养,让学生觉得有话可写。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,只有通过观察,学生才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写作材料。儿童通过观察,逐渐在脑海中储存起较多的感性材料,当他提起笔来时就会觉得“有东西可写”了。很多人认为,现在的孩子生活得很孤独,因为大人忙于生计或忙于赚钱,陪伴孩子的多为电视或毫无生命力的玩具,使得许多孩子对外界的感知很迟钝,甚至于对身边的一切熟视无睹,即使对外界有一些渴望也因为种种原因而归于平淡,缺乏了对生活的观察与了解,反映在习作中,一个通病就是“言之无物”,这也是许多学生害怕习作的原因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就要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。怎么培养呢?从学校方面来说,我认为应当引导学生留意观察周围的事物,之后冷静思索、仔细回味、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中印象最深的东西认真整理做好观察笔记,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。就场景描写来说,应该早早就布置了观察生活的任务。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有其特殊性、差异性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,人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历。生活是万花筒,丰富多彩,绚丽多姿。我要求学生到学校、教室、集市、街头或乡镇街道、果园田野等处,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,认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场景,拓展素材积累的事实空间。注意人物的神态、动作、语言、衣着等,把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跟事件联系起来观察。把看到的、听到的、想到的记下来。有一天,一个孩子递给我一篇观察日记,是这样开头的:“离我家不远的地方,有一个热闹的早市。每天清晨,天刚蒙蒙亮,就见那挑筐的、拉车的卖菜人,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,摆开菜摊,高声叫卖。顿时,寂静的早晨被吵醒了,沸腾了。你看,提着袋子的大爷大妈及小阿姨三三两两的,说着,笑着,拥进了菜市场------”看着这一段文字,我仿佛看到了这个不到九岁的孩子是怎样早起,怎样观察,怎样动笔,又怎样润饰了一下文字,然后,把它迫不及待地拿给了我!孩子传递给我的,是一种信任,是一种最热切的希望。试问:你能不被感动吗?还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,让我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要求及对学生的训练的实效。另外,要真正达到观察与习作的目的,还需要家长的配合。从家庭方面来说,家长应多创造机会,让孩子亲近社会亲近自然,拓宽孩子的生活空间,配合学生的需要,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。久而久之,开源节流,学生不仅能更多地积累素材,而且更热爱生活,时时处处就会做了生活的有心人,这应该说是训练学生“言之有物”的最有效的途径。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力,养成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,犹如拿到了打开习作宝库的钥匙,拥有了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的习作材料。对孩子来说,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,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,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。良好的观察习惯使得学生的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,厚积薄发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。
    三、教师引导,生活再现,诱发学生的习作情感。
    在习作训练中,要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运用语言,表达真情实感的基本功,使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来习作。让作文课堂变成不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地方,而是成为了学生飞扬生命的时空。学生的兴趣在前,有话可说,有东西可写,在不经意间,快快乐乐的作文变成为一种现实。充分尊重学生的结果是:学生乐意写、不怕写,强烈的表达欲望促使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,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一切!习作训练时,要先引导学生弄明白何谓“场景”,联系学过的课文中写场景的片段,教师先找出一个片段,读给学生听,再让学生找出认为写得好的场景,自己读一读。还有一点也至关重要,那就是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来自于教师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、感召力和凝聚力,学生的习作尤其如此,教师要时时注意学习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,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,对学生形成最大的吸引力,学生“亲其师”而“信其道”,学生学得容易,教师教得容易;学生做的快乐,老师教得快乐,一种和谐、积极的习作氛围也就形成了。
    四、交流素材,互评自改,拓宽学生的习作空间。
    以小组为单位,把自己的观察笔记在小组中传看或交流观察所得。在学生交流前注意提醒学生:在看别人的观察日记时,多想想别人的观察日记跟自己的有什么不同,哪些内容对自己有帮助。然后让学生互相启发,自评互改。在这里一定要明确提出要求:你刚刚看过别人的观察日记,就你自己的看法发表意见。可以说说别人的观察日记哪些地方对自己有启发,有帮助;也可以说说哪些内容有问题,需要进一步改正。最后引导、组织学生就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:说一说哪些做得比较好,哪些做得还不够,需要进一步改进。在改进时有什么困难,可以请小组的同学帮忙。这时,老师只需要随机点拨,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,拓宽习作思路,达成习作目标。
    五、先说后写,理清思路,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习作。
    在学生修改、整理好笔记后,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材料进行初步加工,进行口头述说,说之前。自己先想一项,理清思路,组织好语言准备述说。然后学生在小组里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场景,可以采取自由口述的形式,想到什么就说什么。力求把话说通顺、内容讲具体。觉得没说好,需要改一改,就及时停下来,想一想从头再说。听的同学认真听,想想发言的同学所说的对自己有什么启发,及时借鉴;所说的有什么不足,可以给他哪些提醒或帮助,及时提出修改意见,或补充,或删减,提供给描述者参考,老师做巡视指导,给有困难的说者提供帮助。紧接着,要求各组推荐代表,在班上述说,全班进行交流。教师出示评议要求:“你听后丛总体上感觉他把场景描述清楚了吗?你觉得他哪些地方描述得最生动?哪些地方描述得不够清楚?对此应怎样改进?”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评议。最后教师进行总结,分析归纳场面描写的注意点,做写法指导。即:要写清你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看到这个场景的;写场面,既要写全貌又要写局部,既要写大家又要突出主要任务;写场面应把当时的气氛、自己的感受写进去。“说”在这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,语言使得思维过程进一步清晰,思维反作用于语言,不断调整语言的表达,同时也促使学生对所选材料进行取舍与权衡。所以,不论采取哪一种说的形式,都是个体一次写的酝酿和尝试,也是不同个体间的一种互相启发。
    六、独立思考,动笔成文,让学生扎扎实实完成习作。
    在上面所有的准备工作结束后,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材,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构思。我是这样过渡的:“同学们刚刚进行了精彩的发言,认真的构思,如果写下来,一定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。大家快快拿起笔来,把自己最熟悉的场景写下来。”学生完成习作初稿,老师巡视指导习作有困难的学生,力争写出属于自己的作文。
    七、交流习作,集体讲评,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。
    习作训练,应遵循学生的心理、认知、年龄的特点,引发学生对习作产生持久的兴趣。场景描写只是一次习作训练。但它产生的后效并不因为一次习作的结束而结束。我采取的方法是在小组中,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,或者向同学介绍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。与同学交流:说说你喜欢小组中哪位同学的习作,为什么?让学生充分交流后,自读体味,给学生一个充分欣赏自己习作的时间,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。还有一步是集体讲评。提出评议要求:“你认为这位同学的习作有哪些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?你对这篇习作还有哪些建议?”我选择两篇有代表性的习作,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全文,引导学生评议。在这里有选择地确定修改的例文,是为了使讲评更有针对性。集体讲评,面向全体,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在评议中学会如何修改习作。总之,不管是小组评说,还是集体交流评议,都是为了使学生树立习作的自信心,培养持久习作的兴趣,让学生感到他们学有所成,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。
    事件证明,点点滴滴的积累中,学生不光养成了观察的习惯,积累了写作的素材。更重要的是走进了生活,拓宽了视野,掌握了一些习作的基本知识和专门能力。在进行场景描写的习作训练中,循序渐进,扎扎实实作文,学生真正享受到了成功习作的喜悦。


 
 

上一篇: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趣味教学
下一篇:浅谈低年级说话写话训练的方法

  • 景德镇市昌河实验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. 赣ICP备14007461号-1 电话:0798-8495009 0798-8467055 技术支持:易动力网络